經文:馬可福音五章21-43節(太九18-26;路八40-56)


  從事情發生的過情可以分為以下三段:1) 睚魯的唯一希望(可五21-24);2) 患血漏婦人的信心(可五25-34);3) 睚魯女兒的復活(可五35-43)。從事情的發生也可以看到三個的共通點:在絕望當中僅有的盼望;盼望受到等候的考驗;等候過程需要有信心支持。


睚魯的唯一希望(可五21-24)

  「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耶穌……」(可五22)

  「管會堂的人」:一般是指負責「看管會堂」和「安排各樣聚會」的「會堂領導人或主席」,此職位透過社群推選和個人的貢獻而產生的。是一個受人敬重的職位。這人應該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有權有責。

  睚魯是非常疼愛他的小女兒——願意摒棄一向猶太宗教領䄂對耶穌的看法,並且把他的前途都押上;他是一個甘願謙卑自己的帶領者——在眾人前俯伏在耶穌腳前……

  睚魯的小女兒快要死,他當時的心裡必定非常焦急——再三地懇求耶穌。可能當時人太多,太嘈吵,耶穌未有聽見,故此他說了幾遍,亦有可能他太心急,來不及等耶穌反應就已再三懇求。無論如何,因為早前耶穌曾經醫好百夫長的僕人,故此他會認為女兒還有一線生機。當耶穌答允他的懇求,心裏就如釋重負,放下心頭大石。從沒有太大指望到滿有盼望。


患血漏婦人的信心(可五25-34)

  「血漏」:婦科病症、就是月經不停。於宗教禮節上被視為不潔淨,可以參考利未記十五章25-31節。

  這婦人有4個狀況:1) 12年的血漏——血漏病困擾了她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她在好些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的苦;2) 被視為不潔淨。利未記十五章19至27節所碰到的物件也一樣看待;3) 花盡了她一切養生——她把所有的都付上;4) 病情還轉差——好像沒有指望一樣。

  在馬可福音三章10節:「凡有災病的,都擠進要摸他」指出當時確實有人摸耶穌,他的災病得痊愈。故此婦人存著一個信心——「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於是那婦人稍稍地混入人群中摸了耶穌的衣裳,她血漏的源頭就立刻乾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這都是因著她的信心,藉著她的行動,神醫治的大能就把她的血漏病治好了。她的疾病本應已經被治好後,可以悄悄地離開,但是...……


耶穌對患血漏婦人的醫治

  耶穌頓時心裏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門徒說:「還說:誰摸我」。好像在埋怨或投訴耶穌說這句話。耶穌說:「誰摸我……」(參可五30)原意是要找出這婦人。因為耶穌不單要醫她的病,更是要醫治她的內心,並且她在社群中需要被接納。


睚魯坐過山車的經歷(可五35-40)

  耶穌答應睚魯跟他往他的家去。本來他對女兒被醫好很有希望,心裏很踏實穩妥。但當耶穌正要起行的時候……耶穌卻要花時間找出那患病而被醫治的女人,在處理她的時候,睚魯心中必定是非常焦急。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可五34)當睚魯聽到耶穌對那婦人說「女兒……」他必得著安慰因著耶穌和他有同一樣為父的心腸。可是……「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可五35)

  他的心情即時跌落最低的谷底:從會堂來的人對他說女兒死了。意味著大夫也救不了她,已經返魂乏術。但耶穌卻即時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耶穌安慰他不要怕,並再次肯定他的信心「……只要信!」。

  當他和耶穌回到家的時候,他的信心再次被家中的人的表現帶來沖擊:會堂家裡的人還嗤笑耶穌,因為耶穌說睚魯的女兒只是睡了。耶穌再一次移除睚魯信心的障礙。「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可五40)好讓睚魯再次專注到主耶穌拯救他女兒這事上。


耶穌對睚魯女兒的醫治(可五41-43)

  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可五41)耶穌的醫治就藉著祂的一句話便成就了,不用像睚魯所說按手在他的女兒身上。這顯出祂的大能。耶穌的醫治還帶著關心,不會只是停留在治病的本身,而是關乎到整全,身體和心靈的康復……,又吩咐給她東西吃。


不要失去盼望

  血漏婦人面對一個長期的苦痛,身體健康狀況又逐漸地走下坡。因為血漏被視為不潔淨,遭到社會的排斥,和朋友疏離。

  睚魯卻面對女兒快將死亡。實在刻不容緩,需要立時得到醫治。處於一個極其傷痛的光境。

  睚魯和那婦人面對的困難和承受的痛苦不一樣,但他們都有同一樣的盼望,願意主動來到耶穌跟前求幫助。


反思:屬靈生命的危機

  屬靈生命可能也會面對信仰危機,對神產生疑惑甚至質疑神的救贖和真實性。

  我們大多數的屬靈生命景況,不一定像睚魯女兒生命那麼危急,但或許會像患血漏病一樣,被生活的不同層面情況蠶食我們的屬靈生命,一點一慢慢地漏掉。

  往往我們像那婦人找著耶穌之前一樣,靠著自己直到山窮水盡,沒有出路。我們才來到主耶穌基督跟前,尋求祂的幫助。信得過那掌管我們生命的主,把困境的源頭止住。那源頭或許是「凡事過份擔心」,「為生活奔波」,「我們對世上的貪戀」,「平時對人苛刻」,……

  耶穌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十八27)


耐心的等候

  睚魯與患血漏婦人有不同等候的功課。那婦人等候了12年,都未能找得著一位真正能醫好她的大夫。睚魯滿懷希望的時候,突然間要等候耶穌處理好那婦人的情況,一分一秒在流逝,心急如焚。

  婦人沒有因等得太久太累,而要放棄;睚魯也沒有等到好像己經到了絕望,就不能自我。

  反思:有些時候好像神沒有聽禱告,沒有行動,覺得沒有指望,快要放棄的時候,我們要深信神總有祂的的時候和美意。故此不要輕易放棄,尤其關乎一個屬靈生命的事。例如家人遲遲未信主,甚或青少對信仰起疑問不再聚會。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等候需要堅定的信心;信心帶來行動

  婦人的信心——那婦人的信心讓他有足夠勇氣走進人群當中。並有個單純信心:「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可五28)耶穌確認:「女兒,你的信救了你!……你的災病痊癒了。」(可五34)

  睚魯的信心——睚魯起初的信心可能是建基於過往耶穌醫人的過案,所以求耶穌按手在他女兒身上,使她痊癒。當他面對女兒死訊的衝擊,主耶穌即時給他安慰,並加以肯定和鼓勵:「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原文可理解為「……要繼續信!」

  反思:每個人的信心都可能建基於不同的層面。無論是單純的、過往的經驗、或是其他的,關鍵是隨著信心的行動。在一個變動的環境底下堅定的信心讓我們能夠站立得穩不至動搖。最終得見神的榮耀。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約十一40)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裏有份了。」(來三14)


耶穌的醫治

  耶穌醫治患血漏的婦人讓她經歷到耶穌不單是醫治症病的大夫,更是那位如父親一樣的關心她。在睚魯女兒被救治當中,睚魯因女兒的病情他很焦急,耶穌當時是被猶太領袖反對,他都願意尋找,並且放下一切的成見,可見他對女兒的重視。在絕望中亦對耶穌存著信心,沒有因環境而改變。縱使被負面消息所衝擊,但主站在前面肯定他,安慰他……最終睚魯對耶穌的認識是從治病的大夫到能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神

  反思:婦人和睚魯的信心都是本於過往的經驗,但當他們經歷了神在當中的磨練和考驗,使這些經歷成為他們自己的屬靈寶庫和力量,來面對日後的挑戰,也能成為別人的見證。當睚魯願意來到主跟前求,他是不太認識這位神,只知耶穌是個大能的大夫。但主一直與他同在,一起坐這列過山車,堅固他的信心。最終他能夠認識耶穌是神,得見他的榮耀。


耶穌的醫治和拯救對我們有甚麼啟發

  我們對神的信心是哪一方面的信心?我們是否信神是全能,並且無所不能;或只是有信心神是醫治的神,勝過鬼魔的神,還是那真能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神?但不要忘卻我們要有信心我們的人生有神帶領,神與我們同在。

  我們對神的信心是建基於什麼?我們過往的信心可能建基於別人的見證,但有否建基於我們和神之間的關係呢?每個人的第一身的經歷都不一樣。就是一式一樣,面對的態度和取向都會影響所累積的屬靈經驗。但更重要是建基在神的話上和神與我們之間關係上。即使事情未能得到解決,經歷困難時,深信神與我們同在,正如耶穌一直在睚魯身邊給他鼓勵,與他一起坐上那列過山車。只要我們願意憑著那點信心來到主的跟前,祂會賜給我們夠用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