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歌羅西書三章1-3、5-10、12-14節


  靜觀是近年熱門話題,宣稱有助治療壓力和焦慮,能夠提升情緒穩定。它看似新興其實一點也不新;相反,靜觀帶著非常濃厚宗教元素,與古老的佛教思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我們不應該單純用學術的角度來理解它。靜觀的英文是「Mindfulness」,由形容詞「mindful」加上「ness」成為一個全新的名詞,然而它並非全新的觀念。大約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教系統裡有所謂「八正道」的修練來達至「涅槃」,佛教徒透過八項正確的修行方式,最終要到達脫離輪回之苦。「八正道」的第七項是「正念」(Right Mindfulness),後來在香港有人把它譯作「靜觀」,其實是試圖去佛教化使更多人能接受,不過在練習和實踐靜觀的過程仍然離不開佛教修練方法:帶有佛家禪宗和瑜伽流派味道。佛教禪修是採用冥想修練(Buddhist meditation),當靜觀結合禪修冥想便成為實踐性的工具(mindfulness meditation),靜觀跟隨者採用這種方法來達至內心深處的寂靜狀態。

  靜觀的推廣者是美國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省大學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年輕時曾向幾位佛教禪師學習禪修。在1979年,卡巴金把佛教正念的基本元素應用在心理學和西方醫療體系中,初期應用在減壓診所的服務對象,後來漸漸成為普羅大眾適用的靜觀練習。再經過整理和研究,發展成今日標準化的「靜觀減壓課程」(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後來這些靜觀實踐性的練習又發展成五花百門的心理治療課程,包括「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等,都是針對有壓力和焦慮的人進行治療,但使用的方法始終離不開佛教元素。


靜觀的滲透

  靜觀發展至今已經滲進不同的領域,包括醫療、臨床心理學、教育、社福、輔導和個人生活,甚至不少公共機構和跨國企業都大力推動靜觀工作坊給員工輔導和減壓之用,又訓練員工培養專注力。很多高等大學已經把靜觀作為主流課程,同時又對教職員和學生提供輔導工作。有些中、小學校和青少年服務中心都會用靜觀作為幫助青年人穩定情緒和提升專注力。另外,臨床心理學家、社工和輔導員也採用靜觀替服務對象提供幫助。總括來說,在生活壓力和精神緊繃的現代社會裡,靜觀所推廣的內容實在大有市場。

  近年不少教會和神學院已接納靜觀作為輔導課程,更成為輔導工具來幫助面對壓力焦慮的信徒,都是透過靜坐或禪修冥想的方式來調整呼吸和姿勢以達到身心平靜,使人放鬆身心和提高專注力,並增強對情緒的掌控能力。另外,有些神學院甚至把靜觀和冥想嵌入基督徒的靈性生活和與神建立關係中,成為「靈修學」裡的重要環節,其實都是進行禪修和冥想來調節思想,使身心鬆弛而獲得個人安靜來「遇見神」,來代替信徒直接勤讀聖經和領受神的話作為生活引導。


靜觀的影響

  靜觀源於佛教思想,又帶有宗教冥想的神秘經驗,就算是靜觀的推廣者都同意「禪修或冥想太深,會有遇上靈界入侵的危險」,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把靜觀看為科學、醫療和輔導學,基督徒更不可以採用靜觀作為治療工具來解決內心壓力和憂慮,因為練習靜觀的過程是完全偏離聖經教導。卡巴金認為進行「靜觀減壓」的態度是:「不批判」(Non-judging),意思是「專注當下每一刻的經驗,盡可能不用個人的信念和見解有所好惡。要留心所要發生的事情,並非是要作出批判。」其次是「信任」(Trust),即「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自權的權威(就算像是犯錯),多於只是經常性地依靠外間的指引。」還有更重要的是,無論任何人採用靜觀作減壓用途,或是基督徒使用靜觀來建立與神關係的門路,都有機會接觸靈界。當人練習靜觀默想達到深入的時候,倘若根據卡巴金建議,以「不批判」和「信任」的態度來面對,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思想上和感觀上都放下所有防線、完全放空一切,這實在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據知有一位負責處理受靈界攪擾求助者的弟兄說,他在短短半年已接獲三位因為透過靜觀而「被鬼附」,其中兩人是基督徒,分別是社工和輔導員。


我們的態度

  當靜觀已經廣泛地應用在生活各層面中,基督徒應如何面對?首先,我們應該回到聖經,以神的話作為我們堅實的根基,一切的準繩和做法都要遵循聖經。我們要建立良好的讀聖經習慣,因為只有「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其次當我們要與神建立關係時,不是用聖經以外的方法來與神相交,也不是通過神秘的經驗來遇見神,我們要藉著思想神的說話和喜愛實踐神的命令,來經歷神的同在和信實,因為「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再者,要避免常處於孤寂的生活,以至落在胡思亂想中而受到誘惑,卻要過肢體的生活,一同有屬靈的追求,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說「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還要對自己有嚴謹的態度,認定自己只屬於神,不能隨便把自己的「內心屏障」放鬆,心思放空,給魔鬼留地步。倘若在生活上遭遇困難,就當從神那裡獲取安息和力量去面對,不是用靜觀或各種玄秘的方法來逃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