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但以理書一章8-9節、一章12-21節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但一8-9)
雖然是被虜到異邦,但以理和他的同伴仍然能為神作見證。但以理被擄後,經歷了兩朝四王(包括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塞魯士)。雖然朝代及王的更替,神仍然保留但以理為祂作見證。
背景
約雅敬是約西亞的兒子。神向約西亞的評價(王下廿三25-27)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人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到了約雅敬作王的時候,結果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
被擄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在當時的文化中,名字標誌著一個人的信仰與身份。改名,就是強行把別的宗教和身份強加於人。但以理和三位友人原來的名字,反映了他們和耶和華之間的關係;相對地,「被改」的新名字,是想他們與耶和華割裂,轉而與巴比倫的眾神明連繫起來,提醒被擄的人他們信仰的對象已經被強行更換了。
面對被虜的情況,有人會選擇自暴自棄,但也有人會選擇不哀嘆、不抱怨,反而堅定信心,倚靠上帝的幫助和帶領。
但以理同伴的遭遇
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猶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王啊,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8及三12)。他們知道所事奉的神能將他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即或不然,王啊,他們決不事奉王的神,也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結果他們雖然被扔在烈火的窰中,神保護了他們,以致在王及眾人面前成為主的見證。
但以理的遭遇
但以理也因為王宮內的權力鬥爭,大利烏王受唆擺下旨立一條禁令,三十天之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明或向人求甚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然而但以理依舊一天三次,雙膝跪著,在他的神面前禱告感謝,像平常一樣。結果被罰及扔在獅子坑。結果神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他,因他在神面前無辜。王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
為何但以理及他的同伴討神的喜悅
但以理和他同伴明顯得到神的幫助,神看顧信靠祂的人,但以理更經歷兩朝代為四王工作。是因為他們:
1. 立志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一8)但以理身在巴比倫,心卻不在巴比倫,他的心仍然向著神。
2. 選擇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嚴守猶太人的律法——食物上的要求、不拜偶像的事上有份
3. 選擇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拒絕被巴比倫同化。
4. 信靠是神仍在掌權——被處死扔在烈火的窰中也不怕,無懼被扔在獅子坑。
5. 尊主為大——他們在落難的時候仍然能尊主為大,信靠神。
6.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
總結
弟兄姊妹,我們人生的道路總會遭遇到困難,但我們若能認定神,並順服祂的旨意,結果必然蒙福。但以理和他同伴的經歷是我們的榜樣,敬畏神的人必定蒙神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