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太福音十三章1-23節


  撒種的比喻是重要的,因為這是少數主所講比喻中而又有親自解釋的;另外原因是主對門徒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四13)

  馬太福音十三章1-23節的經文中先記述主向一大群人講述撒種的比喻,最後主向門徒解釋這比喻的意思,中間主就說了用比喻的目的和引用舊約以賽亞書的經文。不知這段中間的經文會否使你產生疑問?主是否很狠心,故意使一些人聽不明、看不見,以至得不着拯救?這段話與撒種的比喻有何關係呢?

  這比喻中所撒的種就是神的道(路八11),比喻的重點說明人對神的道有各種不同的反應。種子落在四類不同的土壤或地方上,頭三類包括路旁、土淺石頭地上及荊棘裏,這些都不能結出果子或成熟的果子來,只有最後一類(好土)才能結果子,並且十分豐盛。道種的目的是結果子,能否結果是在乎甚麼土壤,就是人對神的道的回應和態度,不是在乎人的能力,因為叫種子生長的是神!

《用比喻的目的》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太十三10-11)這是否說主不願意他們知道明白呢?

  首先比喻(parables)通常都是簡單的故事,藉聽眾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來教導屬靈的真理。使用比喻作教導的好處,是將聽眾引入故事,激發他們思考和作出回應。

  撒種比喻所用的字眼和圖畫,使人聯想到舊約聖經的一段經文:「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賽五十五10-11),這段經文指出當神的話語一出,祂的心意必然會成就,叫撒種的有所收成,所以主是不會希望人不明白他的教導。

  「……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太十三11)緊接着是主的解釋,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主在此宣告天國的奧秘,只讓門徒的知道。主為何將這奧秘只讓門徒知道呢?是因為門徒已經擁有必需的根基,那麼門徒有些甚麼而當時群眾中其他人沒有呢?就是門徒們的心已經接受耶穌為主為王,他們的心歸向主的態度,使他們能夠接受天國的奧秘。

  主耶穌接着引用以賽亞書六章9-10節,藉此加以說明,指出祂所面對的群眾,就如以賽亞時期的百姓一樣。以賽亞書六章9節指當時的百姓根本不接受神的教導,而原因是他們的心根本不想明白神的話。「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着,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十三15)經文指出原因是百姓油蒙了心,心「起了繭」、心麻木了之意。熟悉原文的學者指出「……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中的動詞,是「這百姓」所作,因此是百姓不想聽、不想明白,以免自己改變主意。因此環球聖經譯本譯作:「因為這人民的心思變得遲鈍,耳朵難以聽見,又閉上了眼睛;免得自己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好他們。」(太十三15)這表明當時的群眾不願接受,不願明白主的教訓。

  主選擇用比喻而不直接指出他們的問題,是為了還讓群眾有反思和悔改的機會,促使他們願意看見,願意明白。如果直接指出聽眾的問題,大概他們會立即停止再聽耶穌的信息。但若用比喻這方法,至少他們會把整個比喻聽完,有機會去反思自己,所以主用比喻是盡力給予他們回轉悔改的機會。

  舊約的先知常以強烈的語調去表達神對祂子民的忿怒,並宣告神的審判,但背後仍是盼望神的子民悔改,主取用先知的用語也有此意思。

  因此人若接受耶穌及祂的教訓,就立刻能承受天國的福分,將來還要承受更多;人若拒絕耶穌的教訓,目前所擁有承受天國福分的機會也終有一天被取走,且永遠失去。所以這是一個嚴肅並影響深遠的提醒。主提醒我們:有耳的,就應當聽!就是「聽從」之意。


《比喻的內容與解明》

1. 路旁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太十三4)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太十三19)

  甚麼是「不明白」?若參考以賽亞書六章,「不明白」不單是指不理解、認識,更是指出人的心對神的道是剛硬、拒絕、不接受,所以聽不明白是因不存着聽從的心。「……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路八5),「被人踐踏」形容神的道被人糟蹋。因人的心的拒絕神的道,魔鬼立時把道奪去。

  人心對神和祂的道的態度,實在是最基礎的、關鍵和非常重要!主說若不明白這比喻,怎能明白其他的比喻呢?若我們存着一個抗拒不接受神話語的心,怎能夠明白、接受、聽從神的話呢?

  反思我們有否存這樣的心?我們讀神的話時有否存聽從遵行的心?是否對神的話麻木了?

  若存着拒絕、不接受的心態對待神的道,就如踐踏神的道,糟蹋了神的道。

2. 土淺石頭地上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太十三5-6)

  「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太十三20-21)

  心中沒有根就是心沒有被神的話抓住,並藏在心裏,沒有容讓道在心中生根成長,因此種子的成長只是短暫和表面的。當日頭一出,本來陽光是幫助植物生長,卻因它沒有根,反使它枯乾了。患難、逼迫本可考驗信徒促使成長,像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一樣(帖前一6),卻相反地使他們跌倒,立刻放棄了信仰。

  反思今天我們會否因苦難、逼迫、生活的考驗、不如意的遭遇,便背棄了神的話,放棄了信仰?

3. 荊棘裏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太十三7)

  「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十三22)

  荊棘比其他農作物成長得快,可長至2米高,有較大的根部系統,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它較高的粗葉會遮蓋著其他植物,這樣荊棘就把其他植物「擠住了」。道種縱然能發芽生長,最終也被其他植物所擠住而不能結果。

  主解釋荊棘比喻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太十三22)。路加在這裏加上「宴樂」(路八14),馬可加上「別樣的私慾」。這些擠住道種成長,「擠住」有使窒息之意,抑制着、擠壓着,使結不出果子,彷彿就是心被這些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別樣的私慾所抓往、佔有住,使神的道被擠壓着,生不出成熟的果子來。

  弟兄姊妹,我們有甚麼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別樣的私慾」?我們要提防這些,不致不能結果。

 

4. 好土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十三8)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十三23)

  好土是結果子的土壤,好土指甚麼?主說「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太十三23),參考以賽亞書六章,不明白不單是指不理解、認識,更是指出人的心對神的道剛硬拒絕。「明白」可以指出人心對神的道的接受、柔軟,如馬可福音四章20節:「人聽道,又領受」,就是聽從之意。

  路加福音八章15節指出好土是把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着結實。這裏「好土」正與之前三種不能結果子的土壤作對比,以「單純善良的心」取代「不明白、抗拒神的心」;以「忍耐」的態度面對患難、逼迫,不致只是暫時的成長;「持守」主的道就不受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各樣的私慾所支配。

  好土能結豐盛的果子,過於人所想像,說明全是神的恩典。當我們願意更多學習持守神的道,我們就更多經歷祂豐盛的恩典,可以一百倍、60倍、30倍。重點是我們對神的道的態度,不是我們的能力,因為種子都是一樣的。

  好土也可以代表人對神「盡心、盡性、盡力」的愛。因「沒有用心去明白神的道」(太十三19)就是「不盡心」;「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太十三21)就是「不盡性」,「性」原文的意思是「生命」,也就是不願意付出性命;「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太十三22)就是「不盡力」,「力」在猶太人的觀念通常是指財力、資源。好土說出人「盡心、盡性、盡力」去愛神,結果榮耀神。

  猶太拉比用比喻教導時,經常把人分為四類,主用比喻裏的「種子所落之處」可能也是把這班群眾分為四類。第一類人如文士、法利賽人,他們對耶穌的教導完全聽不進去;第二類人是那些只想從耶穌身上得醫治或好處的人,沒想過要受苦或付代價;第三類人是把現世的東西看得比神國的信息更重要。第四類人才是屬於盡心、盡性、盡力愛神的人,他們「會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可四20)

  年長的弟兄們提醒我們,在我們身上四種土壤都有,我們對一部分神的話存抗拒的心,不明白也不願接受。對一部分神的道只是暫時歡喜領受,很快就忘記放棄遵行,經不起考驗。一些有所領受學習、體會的神的道,卻被思慮、迷惑所擠住,結不出成熟的果子。感謝主恩典!一些是學習遵行而見證神的。四種情況我們都會有所體會及經歷,但主是喜悅我們都是好土接受神的道,願主幫助我們,盡心、盡性、盡力愛祂。


結語

  盼望藉着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道在我們身上能否結果子,是在乎我們對神道的回應。祂何等願意我們明白和聽從祂的道,但願我們對祂的話存着單純接受的心,忍耐着持守遵行,藉着祂恩典結果子歸給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