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翰福音六章1至14節


  主耶穌在地上行了很多神蹟,五餅二魚是其中一個。相信弟兄姊妹都不會陌生。這是唯一一個,在四福音書中都有記載的神蹟。內容大致相同,都是記載事情經過,幾處經文之間也可以互相參詳。經文開始便提到耶穌和門徒坐船渡過加利利海,此海又稱為革尼撒勒湖。因為在西面有一個平原,叫革尼撒勒,故此得名。這個湖面積很大,經常狂風大作,對當地以加利利海謀生的漁民來說,是相當危險的。無奈為著生計,似乎也是沒有辦法。很多時候,我們信徒也是被世務纏繞著,心裡面總是為著生計,為著各樣的人、事、物籌算。仇敵正正就是利用世上的纏累,讓人的心思,意念被霸佔。不知不覺間放棄思念主的事情,特別是主託付給我們的事。就這樣,我們對神的渴慕減退,關係疏遠了,信心也自然軟弱下來。若是落入這個景況,神就不能藉我們開展祂的工作,耽誤了神的計劃。


1. 定睛於主,以主為服事的對象

  弟兄姊妹留意,我們服事主,就好像攝影師一樣,以拍攝對象成為焦點,即我們的眼目必需定睛於主。服事主不是憑感覺,不需要藝術感,主的吩咐也相當清晰,一點都不含糊,是要我們透過日常生活去實踐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以主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竭力追隨祂,服事祂。

  「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約六2)

  我們知道有很多的人,因看到主施行的神蹟後,便決定跟隨祂。人群中或許有一些是出於好奇,有一些可能是「隨波逐流,人跟我跟」的。姑勿論他們的目的為何,我們總相信有人是出於敬畏神,甘心樂意去跟隨主的。因為他們看到,主是一位滿有能力的救主,是配得我們去跟隨。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我是否一個跟主腳蹤的人呢?尤其是當我們說要去服事主時,有沒有以主成為目標,跟隨祂而不計算代價呢?

 

2. 主到那裡,也必跟隨

  「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約六3)

  隨後我們看到主引領追隨祂的人上了一座山,人數大約有五千,他們陸陸續續遠離海邊,往高處去。海在聖經裡面代表著世界,是由掌死權的魔鬼操控的。主帶領人上山即是意味著,主願意將追隨他的人從仇敵的手中釋放出來,不再被世界轄制。神是滿有恩典的神,他不單止叫人得自由,還叫人得著供應。所以當我們說要為主所用的時候,首先我們應當尊主為大,甘心樂意地順服祂,並且存著一顆願意跟隨神的心。


3. 跟隨主的,必需付上代價

  來到山上,主耶穌就吩咐眾人坐下。我們不清楚這個山有多高,上山總要花點氣力的。若天氣稍為熱的時候,上山更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從路加福音的記載,我們知道那時日頭快要平西,即是黃昏時段,將近天黑。入夜後,人的身體也開始疲倦,雖然如此,但這班人不但沒有埋怨,還依然跟隨主,順服祂的命令安坐下來,停止了一切的活動。主顧念他們,滿有憐憫,是愛我們的神,祂知道人肉身的需要,於是就吩咐門徒為這五千人預備飯食。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六5)

  這是一個相當頭痛的難題!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當主耶穌還未提出要求之前,門徒均留意到山上的位置與最近的城市,是有一個相當的距離。門徒提醒主,應該讓人群盡早離開,尋找留宿的地方,免得他們在野地露宿。主有接納門徒的建議嗎?當然沒有,主反而給門徒帶來一個挑戰,就是要處理人群肉身上的需要。弟兄姊妹,當我們來跟隨主,服事神的時候,有被主的吩咐難到嗎?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又如何?是積極面對,還是選擇逃避?我們會運用經驗,屬世的知識去應付嗎?這是藉得我們深思。


4. 當以主的心意來服事

  「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

  四福音中只有約翰福音記載腓力的名字。神刻意在聖經中記下他的名字,目的就是叫讀經的人留意他的態度和反應,叫服事主的人有所警惕。人的反應往往是配合其價值觀的,我們從腓力的反應清楚地看見他是一位錢財主義者。很自然地,他的回答就關聯到金錢的事。二十兩銀子就是200銀子,當時工人一天的工資大約是一銀子,二十兩銀子就是200天的工資,相當於六個半月的人工,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腓力心算的能力很了得,很快便給出結論: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他這樣回答主,無非就是敷衍主耶穌,因他認為無論工作多少,他們總不能有足夠的金錢去應付五千人的需要。主當然知道實際情況,在於人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一個極為艱鉅的行動。但對於主,祂滿有能力,祂的作為並不受制於任何環境,也不需要通過人類的邏輯分析。只要主願意,凡事也必成就。弟兄姊妹,我們要看到這個重點,不要定睛在所謂的客觀條件而規範主作事的空間。


5. 服事主,必先操練信心

  「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六6)

  從聖經中,我們都知道主提出這難題的原因,正正就是要考驗腓力的信心,看他能否意會及知道他所跟隨的主,是一位滿有能力的神,是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救主。很可惜,腓力看不到,完全忘記了!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縱使其他跟隨主的人都清楚主耶穌的能力,但作為日夜相隨的門徒卻看不見,只是看到金錢上問題,又怎能不叫主傷心呢!不過我們相信,主明白腓力的軟弱,這都是人的通病。事實上,要給五千人飽食是一個大難題,以人的能力來看,實在沒有辦法。問題本身就是將人推向極處,叫人沒有出路。主愛我們,人的絕處就是神恩典的開始。問題是,信徒們有信心去經歷神的恩典嗎?信心是要操練的,所以當我們為主所用時,各種困難正正就是考驗信心的時候。願主憐憫我們,給我們有屬靈的眼光看見祂的信實和大能。同時,我們應當謙卑,遇著難題時能堅定信心,不至搖動,等候神的預備。


6. 服事主要有積極的態度

  腓力回答過後,主耶穌的另一位門徒,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德烈就主動向耶穌提出建議。

  「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約六9)

  安得烈這個名字,同樣地,只記載於約翰福音。當主提出要求後,他主動探索解決辦法,終於他觀察到在群眾當中,有一個孩童,身上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餅是用麥子磨製而成的,而魚是一些乾了的魚,不是新鮮的,兩樣食物都是當時較貧窮的人所常用。雖然安德烈看似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他知道這個份量的食物,根本不能夠滿足得到五千人。他與腓力同樣著眼於所看見的,卻忽略了主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不過安得烈較為主動,與腓力相比就顯得較為積極。弟兄姊妹,我們都要留意這一點,主的託付是需要我們積極地去行的。主不希望我們耽延祂的工作,祂期望我們以積極的態度來回應,這樣,祂的心意就能滿足。


7. 全然奉獻,主必賜福,神會記念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約六11)

  故事當中,有一個孩童,他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同樣是主耶穌的追隨者,跟隨耶穌來到山上,聽耶穌講道。旅途上,他為自己預備了食物,方便跟隨耶穌。食物份量對於個人肯定是足夠有餘,不過相對五千人,就如門徒認為,是沒有幫助的。儘管(就算)食物的份量不足,主耶穌卻刻意以這僅餘的物資,顯出祂的大能來。同時,藉著孩童全然的奉獻,及捨己的精神,成為眾人的祝福,將困境轉化為榮耀神的一個契機。

  舊約當中,同樣記載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在列王記上十七章,先知以利亞向一個寡婦取餅的時候,她就為神的僕人預備。這個寡婦心中知道,付出了之後她會非常缺乏,但她依然憑著信心擺上,為神的事情奉獻所有。萬萬想不到,她的油和餅不但沒有缺少,神賜給她的,反而比先前的更為豐富,她就能夠渡過饑荒。

  弟兄姊妹,完全獻上是出於甘心樂意的。若然主勉強孩童和寡婦捐出他們手頭上的物資,只會換來怨恨,不但對人沒有益處,反而絆到人,更加談不上祝福了。在普遍的印象中,孩童與寡婦往往在物質上都較為貧乏,堪稱社會上弱勢的一群,神正正就從他們身上彰顯出榮耀來。所以主要用人的時候,祂不會看重人的才華,能力,年齡等因素。主只看重人順服和真誠的心。所以我們應當甘心樂意地獻出所有,包括我們的恩賜,心思和能力,為主所用,好讓主的心意滿足。

  「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約六13)

  故事發展下去,主顯出神蹟來。五千人得到肉身的需要,最奇妙的是,當眾人都吃完了,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足有十二籃子。相信腓力和安得烈也沒有想過,最終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結局出人意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獻上自己的所有,為主所用時,主必定會加倍賜福,報償我們,使我們的籃子也裝滿了主的恩典和祝福。所以我們不必擔心為主所用,以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就損失了很多。「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3-4)其實我們為主擺上的一切,我們的阿爸父神都會看在眼裡,祂必會記念的。


8. 不要輕看自已,當順從主的心意

  當神呼召我們去服侍的時候,我們有否感到自己不配呢?又或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及其他肢體呢?

  「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神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出三11-12)

  舊約裡面,神呼召了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到迦南得應許之地。摩西最初的反應也是感到不配,感謝神的憐憫,祂應許與摩西同在,堅固他的信心,最終以色列人都能夠從奴隸身份中釋放出來。

  「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耶一6-7)

  再看另一個例子,先知耶利米同樣地被神呼召,叫他去傳猶大國將要被擄到巴比倫的信息。耶利米擔心自己尚且年幼,能力不及。神於是鼓勵他勇往直前,因為這是神的吩咐。弟兄姊妹,深願神賜給我們有屬靈的眼光和充足的信心,去回應神的吩咐,不要輕看自己,以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恩賜。神不是看重這些條件,祂是信實的,必然有預備。就讓主去調度,成就祂的心意。


結語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

  神的兒女因著被主的愛激勵的緣故,所以才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人為著主活,是因為被主的愛所激勵。「激勵」有「圈住」的意思,愛把我們圈住了,我們就逃不了。主為著我們死,我們今天該為著祂活。所以愛是人來奉獻的根據。人是因著主的愛來奉獻,沒有一個人能夠奉獻而不感覺主的愛的。看見了主的愛,奉獻就成了自然的結果。所以,就讓我們一生被主愛包圍,一生去事奉祂,一生都為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