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十六1-7、十三1


  「我已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使你們不至於跌倒。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我將這事告訴你們、是叫你們到了時候、可以想起我對你們說過了。我起先沒有將這事告訴你們、因為我與你們同在。現今我往差我來的父那裡去.你們中間並沒有人問我、你往那裡去。只因我將這事告訴你們、你們就滿心憂愁。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約十六1-7)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記載主與門徒吃逾越節晚餐期間的一段臨別對話。在四卷福音書中,就只有約翰很詳細記錄這段說話,當中卻省略了很重要設立聖餐的環節。也許約翰知道,聖餐的設立在之前三卷福音書而有詳細記載,他似乎想留多更多篇幅記錄這段重要的對話。這段對話由約翰福音十三章31節猶大離開他們之後,耶穌向門徒所講論的。那時候的耶穌已是他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最後日子。在約翰福音十二章下半部似乎總結了耶穌公開服事的效果。「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約十二37)


  再進一步思想這段話之前,我想我們需要回到約翰福音十三章1節。在十三章1節所提及的「知道」,除了顯示耶穌知道他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當時的耶穌也必知道無論當時的百姓及跟從他的門徒都會很快撇棄他,除了當中的猶大,在客西馬利園他最需要的時候,門徒也無法為他儆醒禱告,當他被捉拿後彼得會三次不認他,其他門徒也四散,他亦知道他以後的追隨者也有很多不濟的地方,雖然初期教會可以說是教會歷史上一個高峰期,但就連安提阿教會兩位帶頭大哥,也因為看法不同起了紛爭,甚至分開。雖然保羅在以弗所書曾經講過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但他與巴拿巴的分開明顯就不是在真理上不肯妥協,而是彼此的見解不同。就是在這些許多的「知道」背後,耶穌在这裡作出一個宣告:「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談完這個背景後,我們回頭思想約翰福音十六章7節那句說話「我去原是與你們有益的」,除了在經文裏面提供給我們的答案 — 主若不升天,聖靈就不來,然而這節經文沒有進一步指出,為何必須要耶穌升天,聖靈才可以降臨。一位美國當代著名的基督教作家楊腓力曾經說過,耶穌的升天是他在信仰上最大的掙扎,這並不是因為他對升天這個事實抱懷疑;而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試想耶穌如果沒有升天,基督教就不會有那麼多宗派,而每個宗派就不會認為自己掌握最準確的信仰,教會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如十字軍東征,宗教裁判所等為人詬病的污點。教會也不會出現分裂的情況,因為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訴諸於權威解決我們的紛爭。顏色的取向也不會成為教會的禁忌或導火線,我們所有對信仰的疑惑對聖經的不理解,都會一掃而空;反之,耶穌的升天,意味著衪要將衪的見證及傳福音的重任,托負在我們這群軟弱的人身上。如果耶穌活到21世紀的今天,這二千年來基督的信仰對普世的影響一定是深遠得無法想像。可是,回看今天的教會,二千年過去她對世界影響仍然好像是毀譽參本。

  但在我的領受裏,衪的升天除了會令聖靈得以降臨,還有最少一個原因,叫衪的離開成為我們的益處。我想跟大家分享近年內在我們中間不常唱的一首倪柝聲弟兄的詩歌「祂的臉面,祂的天使常看見」,但介紹這首詩歌之前,我必須先談論倪弟兄另一首詩歌「自伯大尼」。當我詳細比較這兩首詩歌的歌詞後,我發現兩首詩歌有很明顯的連繫,例如:

倪弟兄在
「自伯大尼你與我們分手後」
表達現時等候主的心情:

倪弟兄在
「祂的臉面,祂的天使常看見」
描述將來在天家與主相聚時的心境:

自伯大尼你與我們分手後,
我心有個真空無可補滿,

進入安息,就再尋不到疲倦,
再無機會為祂受苦;

現今在此,我無法見你丰采,
是否只好歎息等到你回來!

他們不久也要看見祂臉面,
認識祂的榮耀光明;

當我回想,我已等候多長久,
不禁歎息,低頭獨自流淚,

我們快要完全知道我們主,
已往從未如此知道;

求你別再遲延不聽我要求,
現今就來接我與你相會

免你僕人今天急切望將來,
將來又悔今天錯過。

  在「自伯大尼」的詩歌裏,我們雖然被倪弟兄對主的渴慕所感動,但除了自愧不如外,彷彿很難積極地作出回應;但在「衪臉面衪天使常看見」的詩歌裏,我們看見在這等候主回來的期間,我們可以很積極珍惜每一個能使我們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機會,並願意在這短暫的一生,來回應主的大愛。誠然,如果我們不是在此生多多經歷主,與主有更多的聯結,我們也不可能真正明白主的大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可能對主的回來有真正的渴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