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分裂為北國和南國後,北國被亞述所滅。而以色列人被擄,並一部分被安置在瑪代人的城邑裡(王下十七6)。及後南國和亞述都被巴比倫所攻佔、敗亡。以色列人也被擄到外邦人的地方。最終巴比倫被波斯所滅。波斯古列王的時候,猶太人被獲準回歸。但散居於波斯的猶太人,並沒有全部歸回應許之地。
波斯亞哈隨魯王出征希臘前擺設盛大筵席。因為當時的王后瓦實提不願意順從王的要求展示容貌,故此被廢除王后。及後波斯亞哈隨魯王攻打希臘,但最終戰敗回國。隨後冊封了以斯帖為王后。以斯帖事件發生於波斯城都書珊城,正是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
人物
亞哈隨魯王(486-465BC)──波斯王揮軍攻打希臘,卻戰敗而回波斯。
哈曼──亞馬力人亞甲的後代。貪財,求尊榮,小氣,弄權,高傲報復心強。
末底改──以斯帖的堂兄,認識神的作為。會提醒,規勸靈命上比他幼嫩的以斯帖。在以斯帖封為王后之後,曾經拯救亞哈隨魯王,免於被刺殺。
以斯帖──一個多面性格的人。不強求和知足:「……他別無所求……」(斯二15);有一顆順服的心:「……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他時候一樣。」(斯二20)但有隱藏的勇氣和智謀。她有自己的心思意念和恐懼,不敢違反誡命,以身犯險。
猶大人遭到哈曼向亞哈隨魯王獻進讒言,請王批准除掉末底改及其民族(猶大人)。亞哈隨魯王聽取讒言,允許發出諭旨,一日之間殺盡各省所有的猶大人。猶大人即將落入滅絕種族的厄運。
當波斯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而末底改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 。而王后以斯帖只能從她的宮女和太監得知宮外的情況,甚是憂愁,就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麻衣,他卻不受。這反映出以斯帖不曉得事情背後所發生的事。
哈曼與末底改有甚麼過節?
哈曼成為宰相,末底改卻不向他跪拜,導致他痛恨末底改。當他得知末底改是猶大人,就認為整個猶大民族堅守自己的規條,對他的管治會造成很大的困難。
哈曼與亞哈隨魯王之間有甚麼利益關係?
波斯較早前攻打希臘戰敗,當時國庫應該需要大量財富。並且哈曼裝作為着波斯王管治國家而向他報信獻計。
當以斯帖知曉事情始末緣由,她感到很為難。
面對外在現況的困難:以斯帖已不再如昔日受寵愛,有前車可鑑的瓦實提王后。在人看來能夠成功見王的機會率很低,又難以預測。並且其後果可以很嚴重,招致殺身之禍。
個人的因素:在她來看這事很像對她沒太大影響,理智上無必要冒這個風險。
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提醒
末底改作為以斯帖的一個「兄長」,對事情的看法和掌握,並對神的認識都比以斯帖深入和透徹。
他提醒以斯帖她本來的身份,不要以為可以置身事外。這並不是以斯帖不知道她的身份是猶大人,只是她在宮中一段日子好像同胞的事情和感覺日漸疏離。
對以斯帖陳明利弊,假若以斯帖不開口,會招致神懲罰和審判。
末底改向以斯帖表示猶大人可從「別處」(指的是神)得着拯救,正好反映出末底改對神拯救的信心,但他知道以斯帖是神預備的其中一個拯救渠道。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她今日所處的境況和身份不是偶然的,是神在她身上有所托付。
以斯帖對末底改所提醒的反應和回應
她對末底改的提醒沒有質疑,並且順服,因為認識到神的手在當中。
她所取捨的,應該不是單單因為個人的利益安危,是因她能夠再次肯定自己民族的身份,不應再置身事外。
也認清楚今日有王后的身份不是偶然,是神要她用得着這個身份完成神的托付。
當認識到自己當要承擔的,她就立即行動。並且先來到神的跟前,從神得力。
從以斯帖和末底改帶來的一點反思
以斯帖有軟弱的一面。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愚昧,自我和膽怯的時候,很快就願意改過來。
- 反思:我們是否又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有否靠主改變過來?
她在外邦人的世界中成長,面對着信仰和價值觀都有很大差異。
- 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大部分週邊的人都是未信主的。我們又怎樣持守主的真道,見證我們的主呢?
以斯帖相信並敬畏神,情願面對地上兇險都不願意得罪神
- 反思:在生活中我們面對一些違反真理的事情,不一定是會觸犯法例,或許是走鋼線的行為,可能是道德上的缺失,我們是否能堅守着聖經的真理和原則,寧願選擇在人眼中是吃虧的。
當她認識到所需要承擔的是從神而來,以斯帖就二話不說接受托付/呼召,並立刻先來到神跟前從神那裡得力。
- 反思:當我們知道教會服事上有需要,我們有否看到自己可以擺上那一份呢?又是否願意擺上,還是有很多顧慮和考量?
當她接受這個托付,就立刻先來到神跟前,從神那裡得力,因知道憑自己是不能夠的。
- 反思:當我們願意擺上的時候,又是否坐言起行,更是靠主得力?
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提醒和規勸正如父親一般。
- 反思:我們又是否能像末底改一樣幫助年輕肢體明白神的心意呢?
神的呼召和回應
有牧者用三方面意義來理解神的呼召和回應:
第一方面是神呼召人相信接受耶穌基督是救主,並一生的主。這呼召是個人決志接受耶穌的呼召。
第二方面的意義是服事主的呼召,服事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承擔不同的責任在不同崗位上服事。正如保羅所說:「……各盡其職……」(弗四12)
第三方面的意義是在工作及家庭中,社會上見證神。不管是在家中照顧孩子,在工作上盡忠,與朋友交往,都可以是回應神的呼召。
以斯帖身上的一點學習
我們縱使不曉得我們今天所處的時空,環境,身份,神有怎麽心意或托付。但正如以斯帖起初被册封為王后的時候,也想不到後來能夠因着她的身份,可以拯救猶大人。我們只管在當下盡我們身分所當盡的責任,在生活不同層面上見証神,預備好自己承接神日後給我們的呼召和托負。
神呼召的盼望
「並且使你們心靈的眼睛明亮,可以知道他的呼召有怎樣的盼望;他基業的榮耀,在聖徒中是多麼的豐盛。」(弗一18《新譯本》)──願神開我們的心眼,好讓我們在屬靈上看得見神的呼召帶來甚麼的盼望,神是何等榮耀和豐盛。
「因此,我這為主被囚禁的勸你們:行事為人,要配得上你們所蒙的呼召」(弗四1《新譯本》)──願我們的行事為人符合作為基督徒的身份和有新生命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