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428首
新約聖經的四卷福音書,其中一卷馬可福音,在歷代教會都認定是馬可寫的。在聖經裡面有多少次提及馬可呢?又是否同一個人呢?而馬可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新約有十一次提及馬可這個人,其中有三次是「馬可的約翰」。應該都是指同一個人。馬可是一個羅馬的名子,原名叫約翰所以在聖經當中有三次經文提到「馬可的約翰」,更有二次只用「約翰」來稱呼馬可。
背景(徒十二12)
馬可在耶路撒冷一個富裕的家庭長大,他的母親是瑪利亞。家中可以容納弟兄姊妹一同聚會和禱告。故此他自小就跟很多屬靈前輩和有屬靈份量的肢體與使徒一同生活和接觸,一同聚會。瑪利亞有一個女僕人名叫羅大。相信彼得與馬可一家是很相熟,彼得應該常常到他家那裡一起聚會,所以羅大都能認出彼得的聲音。(徒十二12)約主後44年,希律殺害使徒雅各之後,彼得也被希律囚禁起來並且預備在逾越節過後就要處置他。在提他出來前一個晚上,天使把彼得從囚牢中拯救出來。隨後彼得就跑去那名叫「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的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然而羅大認得彼得的聲音,高興得忘記了為彼得開門。
在耶路撒冷的馬可(主後42-44年)
末期教父時代,其中一位教父耶柔米(Jerome of Rome,主後340-420年)的一本著作中提及馬可約在主後42至44年間在北非亞歷山大建立教會。有揣測正因當時耶路撒冷出現飢荒,故此馬可從北非帶備一些物資返回耶路撒冷。當其時的馬可應該是約30多歲。
在安提阿的馬可(主後44-47年)
因著耶路撒冷出現飢荒,當時保羅和巴拿巴從安提亞帶備糧食回耶路撒冷接濟當地信徒,處理供給的事,幫助當地遭受飢荒的信徒。(徒十二25)當時保羅和巴拿巴非常欣賞馬可,故此當他們返回安提阿的時候,就帶同馬可一同回去。大約有兩年的時間,馬可在安提阿與保羅和巴拿巴一同服事。
參與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旅程(徒十三1-4)
主後47年,巴拿巴和掃羅被聖靈呼召他們同往塞浦路斯和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去傳福音,馬可和他們一同出發,並且成為他們的幫手(徒十三5),沿途馬可為他們打點一切好讓他們能夠專心傳道。
馬可半途離隊(主後47年)
他們橫跨整個塞浦路斯島直到帕弗。當地有個方伯,名叫士求保羅,願意認識真道,他最終接受了救恩,相信耶穌基督為救主。路加在這裡開始用保羅稱呼掃羅,標誌著新一個階段的福音工作的開始。跟著他們從帕弗開船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就在那裡馬可離開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去。具體原因沒有文獻直接描述,但據不同聖經學者,都有不同的說法,普遍有個說法,是他離家太遠,又過了一段長時間,故此他有思鄉病。但較早前有提及馬可,他可能到過北非建立教會,相信他也不是一個未有到過外邊傳道的人。也有一個說法,是馬可對傳福音給外邦人沒有一個很清晰明確的負擔。故此當他們將要到外邦人的地方傳福音,馬可就表現出退縮或許不太認同。無論如何馬可離了他們而去,回到耶路撒冷。日後保羅和巴拿巴也因着這次事件在第二次福音佈道旅程開始之時就分道揚鑣,保羅帶著西拉往敘利亞方面去,而巴拿巴帶著馬可到家鄉塞浦路斯去。
被巴拿巴挽回的馬可(主後49年)
當時馬可應該約是35歲,他已經有一定服事經驗。他想在傳福音服事上再一次擺上,卻遭到保羅的拒絕和不被接納。馬可心裡面一定很難過和沮喪。自從馬可和保羅分開之後,聖經中大約有十二年的時間沒有提及馬可。在這段期間有不同的說法。教會早期的教父曾提及馬可,他回到北非亞歷山大牧養當地教會,亦有說他和彼得到不同地方傳福音。但無論如何在這十多年間馬可卻有很大的改變。相信巴拿巴在他屬靈最低谷的時候沒有撇棄他並且扶持他,幫助他再拾回服事的熱誠和信心,相信亦把馬可過往對外邦人傳福音的看法和負擔都改變過來。因為巴拿巴和保羅昔日在第一次佈道的旅程所經歷的,和巴拿巴對外邦人傳福音的負擔都可以給馬可鼓勵,並引証神所召他們的工。當然聖經當中沒有具體提及馬可如何被恢復過來。只能從馬可的改變和巴拿巴的經歷,作出以上的揣測。
馬可的改變和被恢復(主後60-62年)
我們可以從保羅書信當中看得見馬可的改變。在歌羅西書四章11,16節,即保羅第一次被囚於羅馬時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說:我坐牢時的同伴阿里達古向你們問好,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向你們問好,保羅亦都在這裡囑咐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要接待馬可,從這些我們都可以得知當時馬可是和保羅再一次一起服事,是保羅傳福音的同工。
馬可之所以可以成為保羅的同工,相信他對服事的態度和方向都有改變。過往他中途離開保羅,半途而棄。但如今,他對服事的盡忠和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負擔都成為保羅很大的幫助,否則保羅不會在歌羅西書四章11節當中說:「只有他們做我的同工是為神的國效力,他們幫助我堅強起來」。這裡讓我們看見一個何等軟弱的肢體跌到屬靈生命最低谷時,藉著肢體的扶持幫助,願意悔改,不自暴自棄,並存一顆柔軟受教的心,最終能夠再一次成為主所用的器皿。
另一邊廂,保羅沒有因為馬可過往的軟弱,對馬可失望,影響他對馬可的看法和服事上的配搭。他存著一個廣闊的胸襟,拿開嫌隙,樂意接納曾經軟弱跌倒的肢體,甚至欣賞他的服事。這皆因保羅的目光只看重主耶穌基督的事工,把自已個人的感受看作次要。
彼得屬靈的兒子──馬可(主後62-64年)
馬可從羅馬被差派到歌羅西之後,相信他有一段時間和彼得一同傳道。約在主後62-64年其間,彼得前書五章13節提到:「在巴比倫跟你們同蒙揀選的人向你們問好,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好……」。大部份的聖經學者都認為這裡所提及的巴比倫是隱喻,暗指羅馬城。因為這都是當時基督徒中頗盛行之暗語。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幼發拉底河那裡的巴比倫,即現今的伊拉克。無論如何馬可如今願意按著聖靈帶領,四處奔走,長途跋涉,探望弟兄,幫助使徒傳揚福音。當彼得和馬可一同佈道和守望各處弟兄姊妹的時候,馬可把彼得所認識的主耶穌基督,從主所學習和領受的,都記錄下來成為新約的馬可福音。在彼得前書五章13節,讓我們體會到彼得和馬可之間密切的關係,彼得稱馬可為他的兒子,指的是屬靈層面的兒子。正如提摩太同保羅之間關係一樣。相信在過往並沒有詳細紀錄關於馬可和彼得之間的事情,但彼得應該和馬可有一段長時間相處和建立關係,否則不會用如此親密的一個稱呼。也隱藏著彼得帶著為父的心腸教導和關心馬可。
再次被肯定的馬可(主後65年)
大概在公元65年,保羅再一次在羅馬被囚禁。他寫信給身處以弗所的提摩太,並叫他帶同馬可一起回到羅馬。由此可見當時馬可應該身處以弗所或附近一帶地區。並且說明因為馬可在服事工作上對保羅很有益處。由此可見馬可實在能夠在福音事工上幫助保羅。聖經中馬可的名字在這裡也是最後一次被提及,好像就是對馬可一生的評價。當然馬可的服事也不止於此。
馬可雖然不是一個使徒或先知,也沒有說他是一個長老執事,但他的服事,對使徒們的幫助,對信徒的關心探望,並對外邦人的福音事工,他四處奔走,他的足跡不比使徒們少。他甘願服事別人,又樂意為別人效勞,正好就是一個僕人的角色,也跟馬可福音所帶出主耶穌是神的僕人同出一徹。馬可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向主耶穌學習。
當我回想馬可的一生的時候,不期然會反問自己我們曾幾何時有過像馬可一樣軟弱的時候?又有沒有像馬可的為主重新站立起來呢?我們當是否能像巴拿巴一樣,扶持鼓勵屬靈軟弱的肢體呢?我們在服事中,會否有像保羅一樣的胸襟,接納重新站立起來的肢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