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分類: 主日信息2022

經文:馬太福音五章1-16節

 


  馬太福音五至七章被稱為登山寶訓,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篇教訓中的第一篇。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最初出來傳道,是在加利利。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所傳的是天國的福音。天國的範圍在廣義來說是神掌權的地方,是從永遠直到永遠的。狹義來說是從主耶穌第一次降世開始在地上建立的屬靈國度。一個國家當然要有君王,因此馬太福音所傳的耶穌,便是在天國作王的那位彌賽亞。主耶穌為何說天國近了而不是天國已臨到?一個國家除了要有國王之外,還需要有子民,並且要有憲法,否則便不能成為國家。所以主耶穌第一篇關於天國的信息便是論及天國的子民和頒布天國的憲法。第五章上提到天國子民的特質,就是「八福」所講論的、第五章下至第七章上關於天國的律例和天國子民行事為人的法則、第七章下則論到要進天國的道路。當我們讀到這段登山寶訓的經文時,會發覺主對天國子民的要求很高,甚至比舊約律法的要求還高,根本很難有人可以做到。於是我們讀到這段經文時很容易便會略過,不會仔細思想。

  登山寶訓是耶穌初期在加利利傳道時傳講。在發表這講論之前,馬太記載了主在加利利海邊呼召安得烈和彼得,當時他們正在撒網打魚,跟著主又呼召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及約翰,他們正在補網。這四位漁夫一聽到主的呼召,便撇下魚網跟從主。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疾病。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便有許多人來跟隨他。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太五1-2)。因這段講話是上到山上發表的,所以便稱為登山寶訓。在路加福音也記載了對應的經文,記錄在路加福音六章17-49節,這段經文卻被稱為平原寶訓,因為按路加的記載,主耶穌當時是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向門徒及許多百姓講論。

  若比較兩次的講論,有相似的地方;兩者都是在主耶穌早期出來傳道時講的,開始都是論到天國子民的福和應有的表現。但兩者也有不少的差別;登山寶訓的講論是在選召四漁夫之後,耶穌跟著上了山,在山上宣講的;平原寶訓卻是主在山上選立十二使徒之後,耶穌跟著下了山,在平地上的講話。前者對象是門徒,後者對象則包括信徒和許多群眾,前者以「八福」開始,後者則以「四福與四禍」開始。為何兩者的記載有這麼多差異?是聖經的記載有不準確嗎?

  我們知道馬太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路加福音的對象則是外邦人,因此作者可能會選擇性地記載一些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件事。但也有可能是兩位作者記載的,是兩個不同情景發生的事。若是這樣,我們嘗試重組兩位作者的記載,便得出以下可能的情景:首先耶穌在海邊呼召四漁夫,之後上到山上禱告,接著叫門徒來,向他們傳講登山寶訓(馬太)。耶穌切夜禱告,再從門徒中揀選十二使徒,之後耶穌和門徒下了山,向從各地來的群眾傳講平原寶訓(路加的記載)。若是這樣的話,主耶穌將同一篇信息傳講了兩次。這表示信息是重要的,所以重複講說。因此這教訓是我們應該重視去學習的。


「八福」(太五3-11)

  這段經文的結構很鮮明,每一點均是先宣告天國子民的特質,並說有福了,接著便是神的應許。第一和第八福的應許是一樣的,都是得著天國。而這兩個天國的應許好像兩個引號將其餘六個福包括在天國的應許之內。並且按原文的文法,第一和第八福都是用現在式,而其餘六福都是用將來式。所以天國的應許是即時得著的,不需等到主再來,在基督臺前才領受的。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參西一13);所以我們得救那一刻便已經成為天國的子民。我們為義受逼迫,天國子民的身份也不會除去。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虛心可譯作靈裡貧窮。那些自覺缺乏,謙卑求助的人,神應許天國是他們的。在我們未曾信主得救時,我們的靈是沈睡了,我們以追求地上的物質為滿足。當人認識到自己的缺乏或靈裡的空虛時,便會尋找神。當人謙卑下來接受主的救助的時候,祂便將我們拯救,我們信主那一刻我們的靈魂甦醒,,我們即時被遷到神愛子耶穌基督的國度裡,成為天國的子民。另外天國也可指千禧年國。意思便是今天我們若自知靈裡缺乏,存謙卑的心讓聖靈來管治,我們的靈命便會正常長大,到千禧年國來臨時,便可以得到與主一同作王的賞賜。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哀慟:指哀悼某人或為某事哀傷。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我們參加安息聚會一方面是為安慰離世肢體的親人,最要緊是可以思考死亡與罪的問題。哀慟的人,是指信徒想到世界落在罪惡的權勢之下而哀傷,正如主耶穌也曾為耶路撒冷哀傷(路十九41)。有一天主會再來,世界和世上的罪惡都會過去,那時在新天新地裡,神要擦乾我們一切的眼淚,那時我們便得著真正的安慰。另外哀慟的人可指為自己的罪哀傷的人。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7)。只要願意認罪悔改,神必赦免我們的罪,洗淨的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19)。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溫柔或譯作謙和,與嚴厲相對。溫柔的人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信靠神仍存著忍耐、平和的心應對。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廿一5)。面對耶路撒冷一班將要把祂釘死的猶太人,主耶穌仍是溫柔地騎著驢,去完成拯救他們的工作。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參多三2)溫柔的人不爭競,不在言語上詆毀、誹謗人。溫柔的人帶來和平而不是紛爭,不追求今世得著地上的產業。因為在天國裡神應許他必承受地土。就是得著千禧年國裡的賞賜,比今世的地土更可貴。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這裡不是說:行義的人有福了,而是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神體恤我們的軟弱,對神的許多要求我們未必達到,但神卻看重我們有渴慕的心,並會藉著聖靈幫助我們。義就是“神的旨意”,神眼中看為對(right)的事。飢渴慕義就是指一種渴望神心意得以成全的態度。神的旨意藉著祂的話表明在聖經中,所以渴望神的話並遵行祂旨意的便有福了(詩一2)。神的應許是必得飽足,神會用祂豐富的話語供應、餵養我們,滿足人靈裡的需要。正如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四34)當主再來時,祂復活的大能使我們身體改變,不再有物質上的飢渴,靈裡卻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憐恤與審判相對。惡人的心樂人受禍;他眼並不憐恤鄰舍(箴廿一10)。憐恤,就是不忍心見人落在禍患中,對在患難中的人願意施與援手,對得罪或虧欠自己的人作出赦免。當我們在電視看見某地方有災難時,我們的心情會如何?會否感到興奮,因為場面很壯觀,還是會為死難者擔憂,希望他們早日得到救援?其實我們都蒙了神的憐恤,主不計較我們的罪將我們救贖。我們憐恤人便是對神憐恤的回應。憐恤人的必蒙憐恤,將來在基督臺前主也會憐恤他,否則將來主追討我們,到時便會哀哭切齒。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清心包括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罪得潔淨」。罪會成為神與人的阻隔,叫人不能面見神。所以大衛犯罪後求神為他造清潔的心(詩五十一10-11),就是赦免他的罪。好讓他能面見神。清心另一方面是指「對神專一」的心。若人的心常懷著雜念,被許多世上的事所霸佔,便很難看得見神,很難與神相交。所以前面的弟兄常常忠告我們:基督徒要過一些簡單的生活,否則我們很難認識神和祂的心意。


使人和睦(或譯: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使人和睦包括使人與人和睦,與及使人與神和睦。因此我們不但將和平帶給人,也將神的平安帶給人。我們信主後都成為神的兒女。「神的兒子」卻常用來指主耶穌。在路加福音三章38節指亞當(未犯罪時);路加福音二十章35-36節則指將來復活(身體得贖)的人。因此「神的兒子」是一種特別尊貴的名函,代表與神有深層關係,行事有神樣式的人。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有人說第11節是第九福,但按內容應該是屬於第八福,並解釋甚麼是為義受逼迫。義是指主耶穌。為主受逼迫即是堅持認耶穌是救主,需然受逼迫也不退縮。這樣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在天國的地位是穩固的。人在逼迫下,很容易灰心,甚至懷疑自己天國子民的身份。若第八福停在這裡,為義受逼迫便缺乏意義了,但聖經接著說:他們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五12)。有多大?他的地位和賞賜可以跟以前的先知相比。

  以上所提「八福」主要是一些屬神子民的生命特質,並不是一些行為上的要求。只要你成為了天國的子民便會有這些生命的特質。我們要保守我們的心,不讓它變質並讓裡面的生命流露出來。過程中需要神話語的餵養,聖靈的教導,和主耶穌的愛作我們的激勵,我們才能完全表現出與「屬神子民」身份相稱的特質。這段講論最後以兩個比喻作總結:

  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鹽有調味及防腐的功用,這是它的化學特質。正如基督徒的生命特質是使人和睦及遠離罪惡,若失去了這些便好像鹽失去了鹹味,毫無功用了。我們要維持這些特質,便要避免它受其他雜質摻雜,讓它保持原本應有的特性。

  基督徒也要像光,照亮周圍的人。光能除去黑暗,使人能夠看見東西。所以不要將光隱藏而浪費了自己的功用。我們要將自己的經歷和見證與人分享,將榮耀歸給神,讓身邊的人能夠從我們的身上看見神。

  所以「登山寶訓」頭一段是講論天國子民的所是,我們是鹽、是光,因著我們所是,我們便有這些生命的特質。我們的責任是保持它不變質,也不讓它被隱藏起來,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讓人被帶到神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