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分類: 主日信息2015

荃灣家主日信息。2015年3月8日

經文:創世記卅七章1-4節
詩歌:424首


  最近因香港政治上的動盪令自己心裡有不安,心情被挑動的時刻。我想若換了是主,祂會怎樣看待這些事呢?看見主面對很多不合理的事卻溫柔地面對,實在很羨慕。有一句說話特別深刻的,便是主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這句說話提醒自己,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甚麼?我們若追求世界和世界上的事,最終只會令我們失望。但若我們追求以基督的心為心,學習以基督為榜樣,最終必得著神的賞賜,並且能夠成為周圍的人的幫助。

  我們怎樣才能活出基督呢?我們的行為若單靠著自我的克制,我們與不信的人有何分別呢?因為有一些不信的人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在某方面做出很好的行為。縱然這樣,人總有很多不足和不義,靠自己的行為是不足以彌補的。

  我們要活出基督,其實最自然的方法是讓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身上彰顯。所以首先必須要有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要有基督的生命,先要重新得救;重生的意思是從靈裡出生。我們第一次出生是從母腹(肉身)的出生,得著的是亞當的生命。重生是在靈裡出生,正如石蔭家上一次福音聚會有七位朋友初次決志信耶穌,他們聽了福音,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們的救主那一刻,他們不單罪得赦免,基督的靈也同時住在他們心裡,他們便重生了,得著了基督的生命。為何我們藉著相信基督能夠重生?是因為基督死後第三天復活了,一方面神以復活的大能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另外因著從死裡復活,基督復活的生命也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

  「……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

  「……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

  所以今天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叫我們行事為人,能夠有主的樣式。可是有了主的生命之後,我們還是要學習的,要接受餵養的,叫這個原本像初生嬰孩的生命能夠日漸長大,讓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身上掌權。

  這次,我願意跟大家重溫主在地上的行徑,好讓神的話激勵我們,叫我們效法主的榜樣,活出祂的樣式。

 

治好癱子(路五17-26)

  這裡記載主耶穌有一次與一些法利賽人、教法師和一大班群眾在一房間聚會。一個很渴望得醫治的癱子被抬到耶穌跟前求祂醫治。因為人多,他們無法將癱子帶到耶穌面前,而他們又深信只有耶穌能幫助他,於是便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便是拆了房頂從房頂連褥子將癱子縋下去。當時房屋的屋頂是平頂,用瓦片混和黏土造成的,因此比較容易爬到上面並拆掉房頂。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做法。因為主正在聚會中教訓人,這個癱子從天而降打斷了聚會,換了我們,除了驚惶失措外,可能也會責備這班人。但主沒有責備他們,反而因這班人的信心而憐憫這個癱子,作出了醫治。我們也要學習主的憐憫、包容和寬恕。

  另外主很清楚自已工作的使命是什麼,以致祂能夠面對任何的環境。我們工作時常是很忙碌,有時遇上突發事情,有可能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又或是忙到一個地步可能連為什麼要作這工作也忘記了,以致工作變得因循。

  我早期工作時,每天返工第一件事便是想有哪張病床的病人可以出院,因要找一些病床來接收新症。跟著整天便是忙著收症、審批出院。每天重覆著這些工作,壓力很大。後來靜下來校正了自己的思想:其實我工作的目的是要醫好那些病人,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問題解決了,自然便能出院。所以每天返工第一件事想起的,變成了我的病人的問題解決了沒有。清楚了自己的使命,自此工作也變得更有意義了。

  當癱子來到主的面前,他主要的祈望是得著醫治,但主第一句話卻說:「你的罪赦了。」主固然關心人肉身病患帶來的苦楚,但祂更關心的,是人的靈魂得醫治。我們也要學效主要有愛人靈魂的心。

  最近有位弟兄被轉介去看一位私家醫生,他問我這醫生如何,因這位醫生曾經在屯門醫院工作的。但因有多年沒有接觸,我只能答他是可信的,因他是位愛主的弟兄。這位弟兄在多年前辭退了醫院的工作全家搬到非洲去。表面上是到那裡一家醫院當顧問醫生,其實是藉此到非洲去傳福音。究竟在非洲這段日子,他會否與現時技術脫了節,還是他的醫術因為那裡的設備簡陋而更加進步,不得而知。但這位弟兄結果也找了他。聽他的分享我相信他的技術應該沒有脫節,更加令我受激勵的是他愛主的心依舊保持不變。因弟兄說他見這位醫生時,他第一句便說:「你是住在某某花園的嗎?我以往也是住那裡的,那裡有間宣道會的,很好的,有時間去聽下福音。」他不單關心人的疾病,也關心人的靈魂是否得醫治,就好像主耶穌一樣。

  當這個癱子被帶到主面前時,在場的人都期望看見主怎樣施行神蹟將癱子醫好,但主第一句說話並不是說「你起來行走」,而是「你的罪赦了」。主的回答令到在旁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錯愕之餘,也找著了把柄指控耶穌褻瀆神,因除了神之外沒有人能夠赦罪。這裡帶出一個問題: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哪一樣容易呢?(路五21-26)

  對於人來說,說「你的罪赦了」或許是容易的。因好像不需要付出些什麼,也沒有即時的證明他的罪是否被赦免了。但行神蹟卻是即時可見的,要有從神來的能力才能行的。但對主來說,行神蹟並不困難,可是要赦免人的罪,不是單用一句話便可以,不然這便有違神的公義了。所以說「你的罪赦了」這句話的背後,是隱含著一個很重的代價,便是主要為我們的罪背負十字架的苦難。

  所以當我們說恩典是白白而得時,很容易會令人感覺這是沒有價值的東西。人常常不懂珍惜不用付代價的東西,但神的恩典並非廉價之物。相反恩典是很貴價的東西,只是這重價是由神給我們付了。主願意為我們付出重價,我們又願意為主付出甚麼呢?

  最後主耶穌並不是單單赦免那癱子的罪,之後叫他平平安安地回去罷。主也將他的癱瘓醫好了,主不單注重人靈魂的得救,也關心人肉身的需要。我們也要這樣學習,藉著關心弟兄姊妹的需要而彰顯主的愛。我們有時對某些弟兄姊妹的需要或許會感到無能為力,但我們最少要作出關心,為他們禱告。記得在沙士時期電視台訪問沈祖堯醫生(他也是弟兄),他對醫治這個病實在沒有辦法,惟有召集院內的基督徒一同禱告。他說雖然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醫治(cure)這些病人,但他可以關心(care)他們。當時他親自穿起防護衣到病床邊巡房,帶給病人很大的鼓舞。當我們無能力去醫治的時候,記著我們總還可以作出關心。正如主也關心人肉身的痛苦一樣。

 

治好十個痳瘋病人(路十七11-19)

  我們傳福音,常常本著「一傳十,十傳百」的心態,因此向一位親友傳了福音便滿足了。希望藉著這位親友也可傳福音給其他人。但事實未必這樣理想。

  主醫治了十個長大痲瘋的人,卻只有一個回來歸榮耀與神。主早知道那九個痳瘋患者不會回來感恩的,但祂仍然醫治他們。主從不灰心,亦從不吝嗇祂的恩典。正如祂明知猶大會出賣祂,但仍揀選他作門徒。因為主願意人人悔改不願一人沉淪。

  有一隻產品名叫「XX40」,(針對門鉸、窗鉸不順暢)。為何有這名字呢?原來它的發明者是經過了39次的失敗,最後第40次才研製成功。世人為著追求理想,尚且不怕失敗。我們傳福音,是關乎人的靈魂是否得救,所以更加不要怕失敗。也不要因一次成功便自滿而停止。我們蒙恩,不要吝嗇去施恩。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主潔淨聖殿(約二13-21)

  這是主唯一一次發這樣大的怒氣。大家不要誤會我教大家要學習主怎樣發怒。事實上主是不輕易發怒的。早前一些同意佔中或公民抗命的基督徒也引這段經文來支持他們的見解。我們要留意這裡主並沒有反對當時羅馬的律法,因當時羅馬政府是不管猶太人的宗教事情的。主也沒有違反當時猶太人的律法,因為律法所記聖殿中的敬拜並沒有牛羊買賣及兌換銀錢的事,這是一些商人為著圖利而加進去的。所以主的行動並不存在任何的抗命的意念。相反誰是聖殿的主人呢?主對祂在地上的居所當然有祂的主權。祂既是全然聖潔,祂的居所也不能有污穢不潔。

  聖殿是神與人同在相交的地方,是神在地上的居所。當然神不需要人手所建的居所,只是神願意屈居在人的中間。早期聖殿是一座建築物及裡面的獻祭活動。後來主道成了肉身,住在人的中間,主肉身的身體便是那殿(約二21)。今天教會是祂的身體,所以今天我們雖然沒有一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作為聖殿,但神的同在彰顯在教會中。我們的身體更是聖靈所居住的殿。因此我們若效法主潔淨聖殿便要除去教會中一切摻雜的東西,不要將世界的雜質帶進教會,也要潔淨我們的心,讓聖靈可以安住不需為我們擔憂。

  我們怎樣能夠學主的樣式,是讓主來居於我的心中,讓主的性情來充滿我們。因此我們要讓主來潔淨我們的心,像主潔淨聖殿一樣。讓我們的身體能成為配得讓主來居住的地方,叫主的生命能夠藉我們流露出來。